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漫談戰略~科技對戰爭勝負的影響

的描述美軍的對地支援細節,頗值得一讀。
海夫吉戰役-海灣戰爭的第一次地面大戰


軍事科技研發的戰略
前面花費了一些篇幅討論科技與戰爭的問題,希望你能對科技問題有更正確的認知,在網路上不乏相關的文章,有興趣者不妨自行參考。接下來我想討論一個比較少人談論的問題。因為看起來,科技幾乎和國力成正比,也幾乎相等於軍事實力。但身為一個"個人",我們似乎很難撼動整個國家的科技發展進程,軍事領袖如此,政治領袖雖然看起來有比較多的資源,但也很難只是"一個人"就讓整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

不幸的,雖然美國是超級巨強,軍事科技讓別的國家都比不上,但它只是全世界195個國家的其中之一,若你剛好是非美國國家的軍官,且有朝一日,若你有幸主導一國的國防政策時,面對科技問題,你要怎麼辦?
一個國家的研發實力,底層的根基和它的文化本質密切相關,人民勤不勤奮、是否願意投入心力,開發新方法、新技術,利用科技來賺錢的驅動力大小,連帶地都會影響一國的研發新技術的能力,但這個問題相對的也不好談,也僅非一個人就能撼動整個群體,或許這個議題和這個國家的天然環境相關性可能高一些。人為的刻意推動,能否造就一個國家的變得比其他國家更愛研發,我沒有答案。但我知道,另一個可能會密切相關的部分,是一個國家的理工科高等教育體系,如果高等教育體系蓬勃發展,直覺上,這個國家的研發能力應該會比較高。那這樣,廣設大學、研究所就可以了嗎? 我想不然,這又牽涉到國家的人力政策、產業政策,培養這麼多有能力做研究的博士,也要考慮他們能不能有足夠好的薪水工作。所以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其實考量的因素都很多,但上述的兩個議題,一個軍事領導人能置喙的部分並不多,國家的政治領袖或許能作的會比較多些,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要建立一個初學戰略的人的基礎知識而已,幫你建立概念。

和往常一樣,對這個問題我並沒有太多可說的答案。不過我們來看看不同國家的方法,或許會對你的刺激聯想有些幫助。

美國

美國不僅是目前世界的超強,而且因為崇尚自由,相關的問題也有最多公開的討論資料。任何一個國家設想戰略問題,都必須先考量他的戰略環境,想達成的目標。雖然軍事科技不等同直接軍力,談不上做為一種直接力量可以當成棋子隨心所欲的調整,但是對國家政治領導人、負責建設軍隊的軍事領導人,這部分的議題是無法忽視不作為的。

美國的戰略設想一方面仍想維持其世界超強的地位,但另方面由於實力已經不足(這篇文章的時間是2019年)。已經從小布希時代的單邊主義,逐漸過渡到歐巴馬時期的多邊主義(利用盟國的力量)。軍事科技的發展上,也有呼應此轉變的對應措施,例如F-35就是採取多國分攤研發經費。不過軍事科技研發的主軸上,美國有一個所謂的抵銷策略(Offset Strategy),其要意就是"透過追求傳統戰力的非對稱優勢強化,藉此抵銷假想敵於數量上的優勢"。簡單說,就是利用先進軍事科技的優勢抵銷敵人的數量優勢。抵銷政策目前已經演變到第三階段,但從艾森豪總統(1950)到現在川普總統(2019)年,抵銷政策應該都還是美國軍事科技研發的主軸思想。相關的討論很多,有興趣者不妨自行查找資料閱讀。剩下美國的部分我只簡短談兩個部分。

由於一個國家的科技武器研發實力,和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產業發展、實驗室、新創科技公司,美國還有比較特殊的國防武器承包商產業,都有一些關係,而且科技技術發展,與這些橫直交錯的關係對長期待在部隊需要輪換不同職位的職業軍人來說,通常要很費力地去理解它,所以多數國家都會有一個國防科技管理平台的管理機構,藉由裡面的科技專家、長期在此領域工作的人員,以這個機構來協助這些短期就會輪換的高層級(管理性)職業軍人。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應該算是這樣一個單位。由於中文的基維百科的介紹條目內容不多,而且翻譯怪怪的,我簡單做個介紹。DARPA一年掌管的預算接近800億美元,有200多名雇員,它的研發項目獨立於軍種的研發項目。並直接向國防部的高級官員報告。(這意思應該是說,各軍種的傳統武器的研發,可能還是由軍種自行管理,也可能由國防武器承包商進行研究,抱歉我對此瞭解不多,如何區分界線,我不太清楚)DARPA主要應該算未來科技的研發管理單位,自己並不負責主要研發,可能用承包、合約(Contact)方式委託外面的研發單位,進行主要的研究。2017年,有本書出版"The Imagineers of War",幸運的是有中文翻譯版,軍事科技幻想工程內中對它的歷史、它的功績有深入的描述,有興趣的人再自行進階閱讀。

另一個議題是國防武器的承包商,根據維基百科中文版的列表,列表上的28家企業有16家屬於美國。因為維基百科已經做了很好的整理,其中有企業名、銷售額、專精領域等,整理得很詳細。我就不用浪費精神多說了。請自行參閱。
國防承包商
關於國防承包商的議題還有一個軍工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的名詞。這個由艾森豪首創的名詞,60多年來,也常常被拿出來討論,同樣的,網路上資料也是一堆,請自行參考。

另外還有不可忽視的,大學實驗室及小型新創科技公司,這些單位應該是某個科技的領先開發單位,所以會被美軍找來做相關的配合。當一個科技發展出來時,是軍用或民用的用途,其實很難劃分,很多科技都是軍民共用的。所以這些開發單位不一定是軍方單位,也不一定是國防承包商,由於這些民間的研發單位潛在數量太多,也多是短時期的任務編組,由於太過零散,很難多做描述。

俄羅斯
俄羅斯的前身是共產蘇聯,自二次大戰後,蘇聯就在世界領域內和美國分庭抗禮,不僅意識型態不同,大部分的國際事務上的處理方法,也幾乎都是針鋒相對的,各自設法要爭取盟友,擴大影響力。軍火武器輸出就變成一個爭取影響力的重要項目。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能和美國武器能相提並論的,大概就是蘇聯的武器。自從戈巴契夫解散蘇聯後,俄羅斯身為繼承者,也多承襲了蘇聯遺留下來的軍火市場和軍事科技,由於軍火貿易所賺的錢不少,俄羅斯還是相當重視這個產業,仍不遺餘力的研發新的軍事科技。

蘇聯崩潰後,蘇聯原有的軍工企業、研發單位,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前蘇聯時期的預算額度,瀕臨倒閉,俄羅斯初期的軍工企業歷經了一陣低潮期,但在普亭長達10年的改革期後,軍工企業似乎又慢慢回到蘇聯時期的盛況,可以變成一項賺國際貿易財的重要武器。普亭將整個國防科技體制整合成五大機構,航空航天局、常規武器局、造船局、彈藥局和指揮系統局。武器出口額度從2001年3.7百萬盧布,一路增長到2018年19百萬盧布。重要的軍火企業可以參考中文維基百科的說明俄羅斯國防工業

俄羅斯(蘇聯)武器設計,有一個重要的"迫擊砲哲學"。迫擊砲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武器,組裝容易、零件不易損壞,操作簡單易上手,也不需要太多保養維護。雖然射擊準確度不如其他武器,但以強大火力彌補精確性不足的缺陷。俄製武器的研發便是遵守此一「迫擊砲哲學」,以簡便和威力作為設計要點。舉例而言,20世紀有名的AK-47步槍。維基百科的說明中有這樣一段話"因為AK-47系列步槍擁有非常優良的可靠性(卡彈的比率較M16低很多)和容易操作而密集的火力;所以很多美軍士兵丟棄M14/16而使用AK"。俄羅斯的武器通常有便宜好用的特點,對於許多有急迫需求的第三世界國家,這類武器便很有吸引力。

美國的盟友國家、俄羅斯的盟友國家

現代戰爭的武器系統科技密度的含量很高,傳統的陸海空三軍武器,加上指管通情C4I系統。小型國家研發資源通常不足,中型國家即使能研發,但多只能針對部分的系統,能全面性、大範圍、各種類型系統都能研發的,除了美國外,全世界也只有中國、俄羅斯可以沾上一點邊。

二次大戰後,國際政治逐漸演變成兩極政治,由美國和蘇聯分別當集團領導人。輸出軍事武器、先進的軍事科技,就變成老大哥攏絡集團內小弟的重要手段。針對自己沒有全面研發所有系統的國家而言,輸入先進軍火,也是和維持假想敵人的軍事科技平衡或超前的方法之一。美國集團中的北約組織國家(英、德、比利時、丹麥、荷蘭)、日本、南韓。蘇聯集團中的中國、越南、北韓。大概都維持這樣的軍事科技發展策略。最近30年,中國發展經濟有成,連帶影響軍事科技的發展能量大幅超前,現在已經出口部份的軍品。雖然不敢說科技涵量比俄羅斯還好,但是已經從純軍火輸入國變成部分的軍品輸出國。而且品項從輕武器,轉變到飛機、戰車等的大型武器系統。


以色列
嚴格說來,以色列應該是歸類在美國盟友的範圍內。這邊單獨的討論原因,是因為以色列雖然大的武器系統仍舊依賴美國體系,但是對比它只有800萬人口,所展現的豐碩的研發成果(世界有名的烏茲衝鋒槍、沙漠之鷹手槍、加百利飛彈、幼獅戰鬥機、梅卡瓦主戰坦克),很值得認真去研究原因。

為了促進人民(或說士兵)進行研發工作的動機,以色列有知名的「Talpiot(塔樓)」計畫,在這個超級精英培養計畫中,以色列每年從全國頂尖高中生的 2% 中挑選合適的人,進行長達 41 個月的訓練。這些士兵需要簽署延長 6 年兵役的協議;在進入培養計畫之後,這些士兵除了最基本的軍事基礎訓練之外,還被要求加強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學習,以領悟「軍隊和科技之間的關係」。再加上一些配套措施後,造就了以色列軍隊不只戰鬥力強,創新和應變能力也很強。

不過妙的是,以色列人的創新雖然很強,但對開發成功的科技或商品,它們也很願意被併購或者出賣技術,所以小型新創公司雖多,但成長到中大型的公司,就相對少很多。

新加坡
我們特別把新加坡拿出來特別討論,主要因為它是一個小型軍隊(總兵力為7萬人左右),守護著一個城市型的國家。因為戰略縱深太小,導致其很容易被攻陷,防禦深度太淺,有限的國土也無法把很多軍隊不能部署在境內。新加坡的戰略以嚇阻優先,次之則是全民防衛,也利用軍事同盟的關係,強化自身的安全。同時由於缺乏訓練場地,在海外國家有些訓練基地。也有部分戰鬥機中隊駐守在外國(澳大利亞、法國),和美國也有聯合的戰鬥機中隊。

新加坡是五權協約國家(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因為人口太少,可用的兵員也不多。所以在新加坡在武器裝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它希望用火力補人力的不足。由於外交關係開闊,雖然它以美式裝備為主,也有很多德製或英製裝備,新加坡軍隊雖然很小型,但是有不少自製的軍用支援車輛。
請參見新加坡武裝部隊的裝備
由於自身的武裝部隊規模不大,它很重視聯盟國家的集體防衛事宜,新加坡在C4I的軟硬體上更加的注意,以強化和聯盟國家間的鏈結。

有點難想像的,新加坡這麼少的人口,竟然有一個5000人團隊的科學家、專家的支援團隊散布在SAF(新加坡武裝部隊)和DTC(Defence Technology Community,國防科技社群),細節就不在此討論。有興趣者請自行再查找資料。

北韓
最後一個討論的國家是北韓,拉出來討論的原因是,我個人覺得它的策略似乎和別人都不一樣。可惜的是,北韓是一個封閉國家,幾乎沒資料可以查閱,我們只能從新聞上發布的很少的資訊,加以揣測。北韓的準軍事人員有588萬(paramilitary personnel,以上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條目)其實我好奇的不是他的軍事單位,或者人數多寡,或者傳統武力裝備的精良性。

這幾年它躍上國際版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的飛彈試射,或核武測試。其實就嚇阻的觀念來看,或許它的想法更合理,因為花的相對資源也更少,效果更好。但是後果是觸怒美國。這邊我無法評論它的舉措對或不對,中間的利弊得失權衡,只能由它自己的領導人取捨,對或錯的問題,通常也只能由歷史評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